第三十一章 上元惊魂(1 / 5)

加入书签

正月十五一大早,杨思辰就被一阵鞭炮声吵醒了,见天se尚早,翻了个身又迷糊过去。可没过多久,外面又传来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回杨思辰再也睡不着了,索xing在床上坐起来,等候在外间的赵嬷嬷听到动静,便进来服侍杨思辰起身。每当这时杨思辰就忍不住怀念起后世的衣服来——简单易穿,哪像这个时代,连夏天最热的时候也要穿两层,并且还没有纽扣,全靠系带和盘云扣,复杂得令人头痛。底衣还好点,往身上一套,几根带子一系就行了,至于外衣嘛,若没有下人的帮忙,杨思辰自个儿绝对穿不好。

杨思辰暗暗发誓:等老子到了三宝颜,一定要弄套牛仔裤,套头衫出来!哼哼……

待杨思辰穿好衣服洗完脸,已经过了快两刻钟了,外面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地响个不停。弄得杨思辰有点心烦意乱。

杨思辰见收拾得差不多了,于是就带着紫绢朝碧波院门口走去,还没有到门口便停了下来——门前正中间放着一壶酒和一盘子煮熟的肉,肉上还插着一副筷子。杨思辰想了半天才想起来这是在祭门、祭户。

杨思辰摇了摇头,带着紫绢从一旁绕过去,急匆匆地朝沧海堂走去。

接下来几天,杨思辰每天都呆在自己的碧波院内,除了修习内功之外,还要绞尽脑汁把早已还给老师的小学自然知识又一点一滴地抠出来,用这个时代的人能理解的文字写下来。几ri过去,倒也憔悴了几分。正月十二去给郑氏请安,郑氏见杨思辰这副模样,自是心疼得不行,问他这几天干了些什么。杨思辰含含糊糊回答说是修习内功耗费jing力颇多,不愿多说。郑氏知道自己儿子嘴巴严得很,杨思辰如果不愿说,那么无论自己怎么问也问不出来。索xing不问了,只是嘱咐杨思辰,过几天便是上元节,到时候出去玩玩,散散心也是极好的。

这个时代的上元节也就是后世的元宵节,不过习俗和后世还是有点不一样。

这个时代自初八开始点灯,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是有史以来最长的灯节。当然最热闹的时候还是正月十五晚上,这一夜,城门通宵不闭,任由百姓往来,士卒校尉则通宵巡逻,维持秩序。

至于吃汤圆,则与后世相比并无太大差别。

除了赏花灯,吃汤圆外,还有两个习俗非常有意思——放天灯和走百病。

待杨思辰进了沧海堂的正堂,才发现自己是最后一个到的。于是赶紧上前给杨老太爷请安,说道:“孙儿给祖父请安!孙儿来迟,还请祖父见谅。”

杨老太爷摆摆手,说道:“小辰子,刚才听你母亲说你这几天忙得脚打后脑勺了,前几天你母亲见你时看腻很憔悴,可不可以告诉祖父你在忙些什么?”

放天灯的习俗始于宋末,据说当时的人们因躲避鞑子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ri子正是上元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用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1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初以来北方传过来习俗,在北方有的在十五ri,但多在十六ri进行。这天女子们穿着节ri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方才散去。

不过松江的走百病是和放天灯连在一起的,放完天灯,盛装打扮的女子三俩成群,走桥以求渡危,登城以求财运,摸钉以求得子。

上元节同时也是华夏传统节ri中一个非常浪漫的节ri,上元灯会在这个时代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这个时代的年轻女孩不允许随便出外zi you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上元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se对象。上元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