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九章 天下公敌宁远伯(2 / 4)

加入书签

不光是崇祯一个人开始仔细而又审慎的分析着守汉的这份建议,便是许多代表着江南商贾集团利益,出身东林的文官们也从家乡来的各种信息当中寻找着对自己有利,并且利益最大化的办法。

没办法,眼下的局面看来,皇帝是铁定要听从李守汉这厮的祸国殃民主张,所差者便是多少的问题。既然是不能避免这样的局面发生,那就尽可能的减少对自己的打击,甚至是从中获利。至圣先师不是教导我们,“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识时务者为俊杰”?

几年来,南粤军为后盾,隆盛行和其他的商号、报纸在江南横冲直撞,让江南的瓷器场主、织布场主损失不小。不过,也有许多人在与南粤军系统的商业往来当中大发横财。比如茶叶商业、生丝商人、粮食商人。

隆盛行体系在倾销粮食油料食盐和各种纺织品的同时,也在大肆收购生丝、茶叶等原材料。在各地织造场传出一阵阵悲惨的哭声时,浙西的桑户蚕户却是绝对高兴,南中的商人们大把的银元用来收购生丝,直接的将生丝价格抬了两三成还不止。见到有利可图,各地的地主便将良田变成桑林。

对于一手出售成品,一手大肆收购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商业行为。起初东林的幕后老板和金主们还是很高兴的。一船一船的精织染色布来了,又收购了一船一船的棉纱和坯布走,留下了不少的利润给江南商人。为了谋求巨额利润,天才的江南商人们甚至研发出来了直销、代销、走私三者相结合的商业模式。

若是朝廷官军。哪怕对方是袁崇焕,他们也有办法弄死他,大不了让他从城头上坐吊篮上来。

算了!

还是不要让这个灾星进京吧!

皇帝和大臣、太监们都在心中暗自咒骂着。

于是,一道明发诏旨给了驻节天津,组织军队对辽东反贼进行军事进攻的宁远伯,将朝堂之上的各种争论一一抄录与他。“令其明白回奏。”

大臣们彼此之间书信往还,剖陈利害,如何的趋红避黑,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大变化当中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

大人先生们私下里谋议,隆盛行掌控的报纸却是不甘寂寞。在京师、南京的几张报纸上全文刊登了宁远伯爷的表章,并且为那些在茶馆里听说书先生们读报的升斗小民们提供了讲解。一个普通的小老百姓。小店主,依靠乡下田地城里店铺过活之人如何在新的税收制度之下完粮纳税的案例。负担是比江陵相公推行一条鞭法之后是增加了还是减轻了。

不算不知道,算了之后,茶馆里一片哗然。

既然已经是捅了马蜂窝,索性就玩得大一些,玩得彻底些!于是,守汉又一次的用克龙炮发出了一连串的重炮弹。文章之中大张旗鼓的描述了一番几处海关关税的收入情况,和这些银子在如今的辽东战场、剿贼战场上所发挥出来的巨大作用。文章的结尾之中。除了建议崇祯“当此非常之世,当以非常之手段,行非常之事,以建非常之功。”文章之中很是直白的言明,今日成败,不在于辽东与中原一城一时之得失,若能政令通畅,税收充足,纵然前线失利,闯贼横行,国家有钱粮在手,也能安若泰山。辽贼流贼为标,钱粮为本!

“……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除了这个足以令抬出朱元璋所谓祖制的家伙们脸上火辣辣的大嘴巴之外,守汉更是不怕自己得罪的人不够多。

“目下战兵卫所兵皆不足用,各地统兵将领拥兵自重不足为持,必须要编练新军才行。”

这样的举动倒是令崇祯心中狂喜不已。原本以为宁远伯会依仗兵马钱粮图谋不轨。但是现在看,他几乎一举得罪了整个天下人(当然,崇祯眼中的天下人,肯定是没有那些种田、务工、为行商的富商出力之人,他们手中没有可以制造流传万世的笔杆子,也没有可以杀人的刀把子,只有一身粗黑的皮肤,一手老茧罢了。)还谈什么窥视大宝?老老实实的给朕出苦力、出钱粮吧!朕做了中兴之主,也少不了你的公侯之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