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北方!北方!(三)(2 / 5)

加入书签

不要说传教士们如此兴奋,火器,还有各种技术产品,一向是红夷敲开中国大门的优势所在。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来华后,在崇祯七年,与罗雅谷一起,向大明皇帝献贡欧洲带来的望远镜一架,以黄绸封裹,并连带镀金镜架与铜制的附件。此事受到崇祯帝及朝野各界重视,不但汤若望受到接见嘉奖,中国政府还组织力量进行仿制,当年中国自制第一架望远镜完成,名曰窥筒。

而在此前,那位教名“保禄”,已经进入了天主教封圣程序的上海相国徐光启等亲西方人士,就多次向澳门的葡人购买红夷大炮,仅仅在天启年间,就买了红夷大炮二十六位。十九门留守京城,其余运至关外的宁远城。

宁远之战后,红夷大炮声名鹊起,激起朝野的购买与仿制热情。崇祯元年。葡人雇佣军到京,内有军人二百。还有三十一名铳师,工匠与伴,共带大铁铳七门、大铜铳三门以及鹰嘴铳三十门,由西洋统领“公沙的西劳”率领。这些火炮,崇祯帝赐名“神威大将军”。

与此同时,明廷还对红夷大炮进行批量化仿制,地点多在东南沿海,至崇祯三年,仿制的大中小型红夷大炮有四百余门,历史上明亡时。共造各类红夷大炮一千余门。

密集的排铳声不绝于耳,一列一列的火铳兵们上前,扣动扳机,将枪膛内的弹丸发射出去,弹丸把不远处的草靶子变成燃烧的火炬。

这一幕看得济尔哈朗、豪格等人心旷神怡却又惊心不已。

“如此一来。锦州等处的明军便不再是我大清兵的对手了!只管用大炮轰开他们的队形,然后便是数千火铳兵连环轰击,之后趁其溃散之际,大队骑兵冲上去便是!”

“幸好那日本王先行押运缴获回了盛京。若是随同他们兄弟二人一起南下,只怕我镶蓝旗也是和镶红旗一样的下场!”

大炮轰,火枪打,然后骑兵冲,豪格的战术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因为也有一个家伙用了这样的战术,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大陆。

按理说,这样的火炮花费国家人力物力财力如此之巨大,在明末那种财政赤字浩大,国库空虚紧张的情况下。能够投入如此巨大的财力,应该见到效果了,为何到了松锦战役后反倒被“野蛮的鞑靼人”超过?

火器的使用在清军并不稀罕,甚至火炮使用普遍,从著名的浑河血战开始,清军便注意到了火炮在攻打明军阵地时的作用。历史上到了松锦大战时,明清双方均使用大量红夷大炮。仅松山一役,清军就调运炮弹万颗,红夷炮四十门,火药万斤。而此次战役后,更是缴获松锦大战后,屯兵锦州的清军已经拥有红夷大炮百门,而关外明军火炮大多落人清人之手,只有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部,尚存十多门红夷大炮。

明清火器形势逆转,时西洋传教士汤若望惊呼:“彼之人壮马泼,箭利弓强,既已胜我多矣,且近来火器又足与我相当,孰意我之奇技,悉为彼有。目前火器所贵西洋大铣,则敌不但有,而今且广有之矣……”

在松山守将樊成功所发的塘报有着这样的记载:“达贼多载炮火,将松山二十五日,二十六日两日狠攻,势甚危急,城中拾得打进炮子六百零一个,俱重十余斤,目下南墙所装红夷炮四十位,以牛十二只拉炮一位。”

此战之后,清人更曾得意扬言:“将炮一百位摆作一派,凭它哪个城池,怎么当得起三四日狠攻?”事实上,在清军入关之后,著名的几次战役,扬州、潼关、江阴,获胜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炮的作用。

面对着自己技术优势的丧失,明朝上下都是一副看家法宝反倒成了别人手中利器的如丧考妣,这个时候,北京城中那些传教士趁机大造舆论道:“野蛮的鞑靼人己经有了犀利的火器,我中国之师反且不如,当速速铸造重炮,或向卜加劳炮厂购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