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青州(二)(3 / 4)

加入书签

“如此甚好,可行。”王猛和笮朴也点头道。

“好了,现在说第三件事情。”既然许谦提出了意见,接下来就是讨论细则,那是三省的事情了,与许谦没有什么关系了,于是曾华开始说第三件事情。

“转运部数年前就提了个报告,说北府转运途径最好是水陆兼并。现在各州的干道、支道修建已经走上正规,陆上道路基本上也快成网了。因此转运部希望加强水路转运,他们甚至提出一个规划,希望修一条运河连接大江、淮水、泗水、黄河水和漳水。”

王猛接着说了下去:“尚书省核算了一下,水运比陆运的花费要少很多,尤其是大宗货物,而且可以在海运之外多一条南北调运的渠道。所以觉得这运河十分有必要。”

听到这里许谦、吕采和涂栩眼角不由一跳,南北调运?难道大将军准备对江左有大动作了?但是三人却不敢说出来,毕竟北府还是江左朝廷的藩属。

看着许谦有些惊讶的神情,王猛解释道:“虽然你的方法不对,但你是为了避免百姓受损失,如果尚书省不行奖励的话,以后还有谁会这么勇于任事呢?”

曾华不管许谦心里什么味道,一拍手说道:“符逊先生,不管你心里认为这是权术也好,这件事就这么过了。我们接着说第二件事情。”

“是的大将军!”许谦拱手说道,他心里明白这是曾华的做事风格,加上这次曾华已经是从轻处置了,当即也不多说,而旁边的吕采和涂栩却是看得目瞪口呆。

“随着太和西征战事完结,还有东瀛战事和各地剿匪,加上十数年各地官吏勤于治事,所以各地因功授士郎者众多,中书省想在各州设议政会议,以行监督之权。”

许谦听说这个风声,三省都想扩展自己的权力,议政会议一听就知道是中书省在向各州伸手。要知道尚书省通过各部和相应的行政权力能紧紧地控制住各州郡,而中书省和门下省除了巡视弹劾权之外,在地方的权力几乎空白,看来他们也耐不住寂寞了。

“但是运河耗费巨大,虽然北府这些年国库丰饶,但是毕竟才开府十几年,根基颇浅,一旦耗尽民力国本就不堪设想,所以尚书省准备分段修建。工部和军情司在前些年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已经勘探出一条运河基线,现在只要按照这条线挖就行了。尚书省计划把这条运河分成四段,分别由司州、兖州、北豫州和你们青州包段修建,准备花三年时间先把修通南段修好,其余河段在十年内全部修完。”

说完这些,王猛盯着许谦问道:“青州这里没有问题吧?”

许谦斟酌了一下自己的用词说道:“大将军,太宰、少宰大人,设议政会议原意是行地方监督之权,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地方有吏部考课,有检察署监察,有理判署司法,有中书省都察院监督,有门下省审计署清查,可以说很多双眼睛在瞪着地方官员。现在很多官员都觉得这地方官很难当了,要是现在再多上一个议政会议来指手画脚,我想这地方政事扯皮、推诿等问题会更多,如此恐怕会影响大将军的初衷。”

曾华点点头,这的确是个问题。设议政会议是第一步,按照车胤那伙朝议郎的打算,他们准备把议政会议变成中书省在各州的“分省”,负责查纠一州政务,而门下省也打算中书省“得手”之后跟进,督察各州的财政。这样的确可以有效地监督地方官员,但是却有地方权力过重危险,而且管事的“婆婆”多了,地方官员勇于任事的精神可能会大减,敷衍了事,能过且过。

“符逊先生,你有什么建议?”曾华问道。

“大将军,既然设各州议政会议是为了监督,那么就可以从这里入手。”许谦想了想说道,“不如设评议会,组织士郎们每年对各地官员的政绩进行评议,而评议会的评议意见可以做为考课的参考。”

曾华眼睛一亮,这是好主意啊,秦汉以来便有乡议之说,现在以评议会来替代乡议,用评议地方官员功绩的手段行监督之权,而主动权和决定权却还在中央三省,不用担心地方权力过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