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根源(2 / 3)

加入书签

乔费聚想起这些,几十年的修养也不由得恼怒:“乔家也不是一点都没有帮衬过夏家,皇后不是想送个夏氏女进宫,老大媳妇也帮着在太后面前说了话,就因为没有达到夏家期望的那样,便用一个外室,来侮辱我的女儿!女儿家,辛苦在夫家操持十几年,就只是存了利用之心,而没有换不来真正的敬重。所以,这些年,华儿在乔家干什么事我都不管,她怎么教养孩子我也不管,实在是堵着一口气,不想管! ”

虞氏为乔费聚顺气,道:“夏家如此不堪,放任他们沉沦也是对的。”

乔费聚抚额道:“清静无为,清静无为!”

作者有话要说:关于乔氏的问题,夏语澹对乔氏的看法,作者我对乔氏的看法,现在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我想说,首先,可能是我笔力不够,在行文的结构上,驾驭不了那么复杂的人物吧。

乔费聚冷静的道:“不算名义上的,从我这条根上长出来的,孙子孙女我就有二十几个,再算外孙子,外孙女?虽然因着他们的母亲区分了嫡庶,遵从了礼法,但在我这心底里,他们也没有多少本质的区别。我的心只有一颗,分成了几十瓣也分不了多少了,我也没有那个心力了!”

虞氏揶揄道:“这就是,爷常说的,清静又无为了?”

乔费聚感慨道:“清静无为,遵从自然。追随太子的人,武将以定襄伯为首,文臣以右都御史蓝建章为首,宗室里宁献王,寿康长公主为首,还有几人在朝,十年前看不明白,十年后也该看明白了,我若真能心无羁绊,由着自然而走,倒也好了。”

虞氏跟了乔费聚十几年,若真是颜好无脑的,又怎么能吸引住一个男人这么久,因此悟过来惊心道:“那乔家将来在朝堂上,是不是也会无立足之地了?”

虞氏有这份担忧,乔费聚也是很欣喜的,笑道:“你说的这个丫头,她恰好是太子薨逝那日出生的,我虽未见过她,她的来历,我倒是记得清清楚楚,她的母亲是夏文衍悄悄在外面养的一个女人,养了大半年,早不正式纳她进门,晚不正式纳她进门,偏偏在元兴十五年末强势起来,不顾华儿的反对,强纳她入夏家,为什么?”

我喜欢《红楼梦》里的行文,它的文字里,有的是他的一段话,有的是她的一段话,有的又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一段话。

如这一段:

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

乔芳华,是乔氏的闺名。虞氏不解,也知道他的话还没有说完。

乔费聚目光锐利道:“那是因为,夏家的太子元兴十五年监国了,当了几个月有名有实的太子。皇后当年强下懿旨求了华儿去夏家,他们夫妻结合,本是为了巩固太子的宝座,可乔家没有如夏家所愿的,为太子效鞍前马后之力。所以,这水乔家踩得还不太深。”

元兴四年,乔费聚就因为手残为由,甩了淇国公的爵位,真是残缺之身不能守爵吗?景王还渺了一目,占着亲王的位置到死。乔费聚是为了躲避太子的笼络。淇国公府,亲生父亲当家,和同父异母的哥哥当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当时朝廷内忧外患,确实需要一个太子来安定民心,虽然那时,皇上只有一个儿子,即使他是长子,也是嫡子,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但是,和加上了太子的名分,确定了皇位继承身份而形成的号召力,还是不一样的。乔家当年竭力主张立太子,完全是出于公心,为形势考虑,而不是为了拥护一个太子。拥护一个皇帝,才有从龙之功,拥护一个太子,那是不得皇上重用的二三流的臣子才干的事。乔家从太宗末年,就把注下到了皇上身上,皇上继位,乔家就是一流的权臣,本来可以与信国公府韩家并驱的,就因为被皇后,强行拉到了太子的船上,才刚歇了一口气,还没有享受到从龙之功带来的隆恩,就不得不折掉羽翼,蛰伏下来。

一个女儿,也不能让乔家把所以的政治资本,投到太子身上。历来联姻,不过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而锦上添花的,不会因为联姻,而把两家的利益强行的绑在一起。利益不合,一个女儿也只能舍了,这也成为了乔氏此生婚姻不幸的根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