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4 李适死(2 / 3)

加入书签

赵子良走后,代宗越想越生气,独孤氏在旁边看得清楚,她虽然从不干涉朝政,从放任亲戚,但她心里对朝廷的事情知道得一清二楚,她劝慰道:“陛下,不是臣妾说您,您既然把朝廷军政大事都交给摄政王了,就不要再过问了,一则徒增烦恼,二则会引起你们君臣之间的不快。据臣妾所知,摄政王执政短短几个月以来,朝廷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朝廷各衙门都变得有生气得多了,市面上也变得热闹起来,番兵们在大街上欺负百姓、抢劫之事再也没有发生过,那些纨绔再也没人敢欺男霸女,百姓们拍手称快李忠臣叛乱平定了,梁崇义被剿灭了,西川崔宁叛乱被下了大狱,正在等死。周智光起兵叛乱不到五天就被剿灭,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政绩啊再说了,太子受伤这事你也不能怪摄政王,太子自己要统兵平叛,他是太子,摄政王难道还能不答应?如果不答应,朝野上下指不定又会说出什么难听的话来,臣妾说句不中听的话,太子从前虽然当过天下兵马大元帅,但他又没有真正打过仗,他还真当自己有元帅之才?做这个决定之前也不掂量掂量,他还是太子呢,就这行事作风,日后如何接掌大唐江山?”

听独孤氏这么一说,代宗也觉得太子有些不争气,有统兵出征、扬名立万的机会,他却没抓住,反而差点把自己折进去。

东宫。

御医给李适把了脉,又翻开他的双眼眼皮查看眼睛,旁边杨绾着急地说:“这都快一个月了,殿下背后的箭伤已经好得七七八八了,最近几天殿下全身上下经常抽筋,呼吸困难,总是出汗,牙关紧闭,进食困难,须撬开嘴用圆管灌下方可。刚开始发作的间隔时间还挺长的,这两天频繁发作起来。太医,这到底是这么回事啊?你想想办法,快点让殿下好起来吧”

太医收回手起身问道:“殿下救回来的时候是清醒的还是昏迷的?”

代宗问道:“太子既然受伤,战事只怕受到了影响,姑丈,战事的经过如何?”

赵子良叹道:“太子可能是没有战场经验,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在中牟西北遭到了李灵曜的埋伏,河阳军一万五千余人伤亡惨重,能逃回荥阳的只有五千余人,损失超过六成,只怕没有进攻之力,只能就地防守了,能不能顶住李灵曜的进攻还两说”

代宗闻言面露惊容道:“那怎么办?如果李元淳无法挡住李灵曜,东都岂不危险?太子身在洛阳也岂不是很危险?叛军会不会打到长安来?”

赵子良看见代宗这么惊慌,心中暗暗叹息,看来代宗是被叛军给吓怕了,只要有叛乱,他就会担心会不会打到长安来。赵子良只能安慰他:“陛下放心,臣已经下令郭子仪接任平叛元帅,火速敢往荥阳主持大局,又命臧希晏为副元帅,负责从南方向汴宋进攻,同时又下令让西秦军第三军团一万五千人赶往荥阳增援”

代宗听见赵子良这样说,心里稍稍安心了一些,他委婉的说:“姑丈啊,朕听说你在整顿吏治,又在整顿朝廷各军,现在无法分心对付各地藩镇,朝廷内部有些大臣也对姑丈的施政颇有微词,以朕之见,不如暂时放弃对各地藩镇的征讨,先全力治理内部再说,等内部治理得顺畅了再着手进行削藩,你看如何?”

杨绾道:“昏迷的”

“失血多吗?”

“刚开始不多,拔箭的时候流了不少血”

“伤口多深?是否清理干净?”

赵子良明白代宗这是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也就是说,代宗因为担心藩镇越闹越凶,到最后无法收场,所以要插手政务了,从根本上来说,皇帝还是不太放心他能够处理好复杂的内部和外部政治局势。

赵子良知道这个时候自己绝对不能退缩,也不能让代宗插手进来,否则他以后的话语权就会减弱很多,至少相当一部分对他不满的朝廷大臣和官员就会只听皇帝的,而不会再听他的。

沉吟了片刻,赵子良道:“陛下,臣知道陛下在担心什么,朝廷若要改变被动的局面,改变现在这种陈腐的气息,就必须要进行革新,而革新必然要触碰甚至侵犯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他们这些人肯定不会坐视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因此他们对臣的施政方略不满是正常的,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如果不对朝廷各方面进行革新,不剔除朝廷那些陈旧**的东西,大唐王朝就无法焕发生机。拖延下去的话,朝廷会陷入内外交困的窘迫境地,那时再想收拾残局,也无力回天了”

“臣认为,朝廷即便在进行内部革新、整顿,也绝不能因此向各地不服管束、不听调遣的藩镇妥协,有一次就有第二次,有第二次就有第三次,到最后朝廷中所有人都变得麻木了,事情就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朝廷现在还没到只能坐视各地藩镇称王称霸地步,必须尽最大的能力铲除一切不服陛下既然把一切军政大事委托给臣,臣必不负陛下厚望”

赵子良这番话说了一大通,虽然没有一个字说不,但话里话外都是一个意思,不行代宗有些气恼,赵子良太不给面子了,竟然拒绝他这个皇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